close


 01.jpg  
感謝惠敏推薦我一個很棒的親職課程...她還跟我說,我認為我們要—直上教養課程,—直到小孩長大,這樣才會—直被提醒要用正確的方法教小孩,不然,久没上課又會慢慢忘記,就像做賀寳芙,上課也是持續且必需的啊!所以我決定我要—直上課直到小孩上高中。
02.jpg
很幸運地這個時間~我們夫妻只有兩堂無法到~其他時間都可以一起出席學習...
依附關係」的建立必須有哪幾個條件?1.敏感度、2.給予適當的反應、3.修復關係(對事不對人)、4.需要隨時在身邊。

03.jpg
謝謝黃素娟老師↑上課有很多練習和討論,我們夫妻成長很多,更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^0^
黃老師是個資深的兒童心理諮商師
學歷:美國北德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 專業認證:美國”Circle of Security”認證親職教育老師 專長:親子輔導(依附關係重建治療模式)、遊戲治療(一般兒童與創傷兒童)、依附關係重建專業訓練、父母親團體專業訓練 經歷:(從事兒童、家庭及父母工作坊16年、督導工作7年)

她教我們人的思考是由腦的哪一區塊思考,有狀況的時候,覺察自己與孩子現在是用哪一區塊思考:

小孩多半都在低路(愛恨、生存、興奮)和右腦(情緒、經驗、非語言)
大人低路-負向情緒右腦(邏輯思考、秩序)、高路-正向情緒左腦(自我控制、判斷力、同理心、道德感)
04.jpg

所謂協助孩子的情緒處理絕不是滿足他,當孩子一哭鬧就給他他想要的叫做「滿足」;相反的,當孩子在大賣場哭鬧著要買餅乾、玩具,一巴掌就過去是在刺激他的杏仁核、壓抑他的前額葉發展,這當然是最可以立即見效的,因為孩子為了怕你再打他或遺棄他,所以馬上會讓杏仁核活化起來(攻、逃、呆),但對於理性學習處理自己的情緒與慾望是完全沒有幫助的。
如果父母能在成長期間的兩個反叛期兩歲及五歲處理得當,讓孩子的前額葉有良好的發展,就不需要在青春期承受孩子杏仁核活化的結果,那時的孩子就會懂得如何自己運用前額葉的力量調整情緒、認識不同的自己。

05.jpg
十二歲以前孩子都是感官活化的人類,理性是在休眠的狀態,會一哭二鬧是很正常的,接受他的情緒但不代表就要聽他的,也接受「只要一管教關係就會進入決裂」的事實,但再次提醒關係不怕決裂,只怕不修復。記得多和孩子建立正向的互動、遊戲,讓孩子感官與愉悅的神經元密切的連結,這樣自然就會發展出同理心,並擁有健全的人格。

07.jpg
幼兒的前額葉(控制力)才剛開始發展,一般來說要到20歲才能完全成熟,如果大人不能用自己的前額葉去幫助孩子穩定下來,比如說回應他:我知道你很想自己穿鞋,但是我們來不及了,不然我抱你到車上,你再慢慢自己穿好嗎?這個年紀應有的自主性發展不用被忽略(自己穿鞋),但也能配合生活上的限制(遲到)。
孩子的自控能力真的很弱,我們能做的就是幫助他做選擇(你要在車上穿鞋?還是我幫你先穿一隻腳這樣可以快一些?),給他方法不要給他大人的情緒,當情緒要出來時,一定要想辦法停一下(前額葉運作)問看看自己是哪一部分的需要或脆弱又被孩子打到了。比如說已經遲到三天,同事的臉很臭,所以造成你莫名的壓力,又或者準時對你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價值觀,因為從小家裡就這樣教,而且社會上大家也都這樣認定,所以遲到對你來說充滿了羞愧與不負責的感覺,是非常嚴重的,所以就不自覺地轉嫁到孩子的身上。

08.jpg
當大人將情緒丟給孩子時,只會造成孩子強烈的自責與自我否定。另一方面他也學會責怪別人,當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時,第一個想到的就是「都是別人害我的」,沒有辦法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。
老師也提到做大人的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,不管是情緒上、體力上、時間上,不能讓孩子占滿你的生活,只有當我們自己情緒的杯子是空的時,才能有空間去容納和處理孩子的情緒,如果我們自己的杯子都是滿滿的,當孩子傾倒情緒過來時,當然很容易就溢出到無法收拾的局面。

09.jpg
「當我們在要求孩子時,不要忘了隨時回頭檢視一下,現在你到底是在滿足自己的『信念』、『價值觀』、『需要』,還是你有把孩子真正的『需要』(不是想要)放在自己的『需要』之前?」
真正的修復應該是了解孩子當下的需要,也許是一個不用說話的擁抱,也許是一個容許發洩的空間,也許是協助孩子情緒的轉移,甚至是給孩子一點時間去哀悼他的不舒服與受傷。訓他只是在傷害他的杏仁核,沒有幫助到他前額葉的發展。要教訓孩子之前,別忘了先放下自己的情緒,處理好雙方的情緒之後,道理才有可能聽得進去啊。

10.jpg
1.小孩處於低路狀態時(生氣、崩潰、大爆炸),你知道他現在是低路思考,什麼話都聽不進去,就要引導他的情緒,而不是用低路跟他對抗,此時不責罵孩子,不再去刺激他的低路,不用左腦去和他講道理,先引導緩和他的情緒,再和孩子討論要討論的事情。

11.jpg 
2.其實很多大人遇到狀況時,也是會被低路和右腦主導,一般高路的發展要到20~25歲才會趨近於成熟。如果有狀況時,大人可以覺察自己現在是處於低路狀態,試著用高路去思考(高路思考:右腦-認知自己的情緒,左腦-覺察自己內心的需要) ,就能比較好地引導孩子的情緒。大人也可以多覺察自己的狀態,設定自己能接受的界線,預防自己陷入低路狀態

12.jpg
3.每個孩子的年齡氣質都不同,狀況發生時的時空背景也不同,沒有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式是每個孩子都適用的,故在引導孩子時要避免僵硬沒彈性的規定與方式(去思考“發生了什麼孩子做不到”,而非“孩子一定要做得到”)

13.jpg 
4.孩子做不到的原因,通常是因為能力不夠,或是動機不夠。如果大人可以了解這個要求對孩子來說是超出他的能力的,而去調整標準,或是增強孩子去達成這個要求的動機,孩子就能夠做到。

14.jpg
5.父母是人不是神,大人照顧自己很重要,覺察到自己的狀態,包含身體和心理。學習分辨孩子的需要和想要,也學習分辨大人自己的需要和想要。如果這件事幫孩子做,大人會很累,就需要照顧到自己,適時拒絕孩子。

15.jpg
6.思考為何小孩不可以鬧情緒?行為有好壞之分,情緒沒有好壞之分,情緒亦需要出口,大人可以協助減低孩子鬧情緒時行為的傷害性。大人越怕孩子鬧情緒,越怕去接孩子的情緒,越易受孩子情緒勒索。

16.jpg 
7. 依附連結->決裂->修復->依附連結
父母和孩子間的關係,不怕決裂,只怕不修復。修復關係的方式:陪伴在孩子身邊,保持對孩子的敏感度,給予適當的回應,讓孩子在生理上及心理上感受到安全感。修復時需注意到:事歸事,人歸人

17.jpg
8.依附關係:注意孩子需要、保護(不過度)、情緒安撫、讓孩子從互動中得到需要及安全感。

18.jpg  
9.孩子會由親子互動中學習到自我及對世界的看法:
有安全感的內在工作模式
自我:良好的自我感,我信任,我有能力,我是好的
世界觀:世界是美好的,是安全的,可信任及依靠他人

06.jpg
1.管教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增進能力。
2.我們無法掌控孩子,但是我們可以影響孩子。
3.孩子需要父母身教與智慧的陪伴,大腦才能成熟,這是一條必經之路。

只有當父母察覺、發現到自己的情緒,才能決定做和不做...
沒有『想要』不會有甚麼關係,但是沒有了『需要』(如安全依附、愛、價值感等),孩子很可能就會出現許多情緒或異常的行為問題。
「你『想要』的,我不見得會給你,但是你『需要』的,我不會不給你!」,更要讓孩子知道「我聽懂你想要的(同理),但我只會給你你需要的(限制)!」。

【心靈小語】也許你覺得自己夠忙了或不是一個好父母,但是別忘了,神有給我們愛。我們愛,因為神先愛我們。(約一4:19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賀寶芙的丸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